Monday, April 27, 2009

一本好書『街道をゆく』

Hsinfen Li
ghost_twtw2009/04/25

1995年初,出差到日本,買了一本書,『街道をゆく』.作者:司馬遼太郎.1996年,在台灣看見翻譯本,『台灣紀行』.於是也買下這本翻譯本,當時這本書看了兩遍,一遍是看日文版,一遍是看中文版,十幾年後,現在又再拿起這兩本書翻閱,隨著時空轉換,人的年齡,見識,經驗成長,看同一本書,又有一些新的啟發.也許這就是一本好的文學創作,讓人再三翻閱的魅力吧.

看這本書,一方面讓我佩服作者,一方面也很汗顏.一個外國人竟然比我還要了解台灣的歷史文化,我甚至連父母那一輩人如何過活,都還不能完全清楚.這點讓我汗顏.而我佩服的是,司馬先生來台灣參訪前,竟然先閱讀大量有關台灣的書籍,從大航海時代,台灣被稱為『福爾摩沙』開始,荷蘭時代,鄭成功時代,清朝移民西部平原,原住民的考古學,文化人類學,日本統治時期的製糖業,風俗誌,考古學報告,台北帝大的有關書籍,孫文傳,蔣介石傳,蔣經國傳,台灣戒嚴令下的狀況.我想大概沒有人會為了參訪一個國家,將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,如此詳細的研讀後,再出發的吧,不得不佩服.也許就是作者的用功,才讓我讀起這本書有這麼深的感觸吧.

作者透過街道漫遊,與各式各樣背景人物的談話,以文化發生的根源探討,寫下這本書.書中有期待,有批判,也有人道的關懷.也給我得到許多新的發現.

台北街頭,紅綠燈像是參考用的,人們似乎不太在意,騎樓都被佔用,高低不平,這個現象,作者認為長期以來的征服者,就是把台灣當私物,沒有公的想法,所以整個社會變成自顧自的社會,也就是執政者的私心如餓虎,人民只好以私心來自我保衛,也是人民對政府不信任的現象.戰後台灣人大多不願正面面對政治,所以與其信任法令或政府,不如依靠自己的判斷能力吧.這讓我想起『鐵窗文化』,鐵窗雖醜,但家家戶戶還是裝,不就是不相信政府有能力做好治安,而用自己的私力,所做的自力救濟嗎?

書中述說『台灣系日本人的人生』,就是出生在日治時期,曾為日本國民,戰後化為中華民國國民的人,他們的人生在這大時代轉變下,如何辛苦的渡過,當年很多留學日本的台灣學生,在『學徒出陣』的徵兵令下,加入日本軍隊基層軍官,在戰爭的時代裡,為搭上原船,改搭另一般船,都會造成生與死的差別,作者看來這些存活下來的人,奇異的命運.這些人是『雙重生活者』,在家說台灣話,出門說標準日本話.戰爭結束,只是讓這群人由原來的『雙重生活者』,變成另一種『雙重生活者』,戰後的台灣,台灣人不諳北京話,無法到大學聽課,更不可能有就職的機會,作者訪談一位在新營開業的醫生也談到此,醫生說:『當時我三十幾歲,是研究心旺盛的時期,可是為了學習北京語,耗費了不少時間與精力,或許整個台灣的學術也因此停滯不前吧』,作者也碰到了一位計程車司機,司機告訴他:戰爭結束時,他小學五年級,六年級開始學北京語,當時老師是一位憲兵,上課還配著槍.這種台灣經驗,可能是世界上獨有的吧.當然也訪問了李登輝先生.當年李登輝在訪談中提到『台灣人的悲哀』,讓多少外省人吐血,憤怒,這些現象來看,誰說:台灣沒有族群問題??只是長期來沒人要正視問題,而讓問題繼續發酵,不敢面對問題,解決問題,而是逃避問題,在我看來這更是台灣的悲哀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ghost_twtw2009/04/26
對日本的殖民台灣,作者也提出批評,認為是不妥的做法.由於初期台灣人的反抗,使初期的總督都很頭痛,任期都很短,一年半載就換人,可見統治之困難.尤其乃木將軍,這位日俄戰爭的戰爭英雄,更直言:『台灣施政,充滿痛苦,人民謀反,誠理之所當然也.有如乞食獲得贈馬,既無法飼養,亦無法乘騎』.意思是說,日本得到台灣,就像乞丐獲得贈馬,養不起馬,又無法乘騎.這也反映出,日本初期治台的窘境,台民的慓悍.讓日軍吃足苦頭.作者認為,當年英國建立大海軍帝國,在世界各地設置海軍基地,甲午戰爭後,日本艦隊要向南發展,只要取的高雄做儲炭場即可,如果為了這個艦隊營運的需求,佔領整個台灣是不經濟的.作者也批判,治台初期,官員與商人的官商勾結,貪贓枉法.直到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到任,將一千零八十個官員免職,並接受後藤新平的建議,以生物學原理,簡單說就是尊重風俗習慣治理方式.此後台灣才慢慢走入現代化文明.

台灣成為日本領土時,日本政府給於台灣居民兩年時間,讓他們選擇國籍,這可說是,明治時期的日本,想當國際法的優等生.同時也提到中華民國來台灣時,並沒有給台灣居民任何選擇.若說日本是一個會打招呼的強盜,那麼中華民國是連招呼都不會打的強盜.這可說是站在台灣立場產生的結論.

大航海時代,人類對地球的陸地不斷發現,隨之而來的是移民潮,很多人離開母國,移民到新天地,早期台灣先民也是一樣,17世紀台灣還是無主之島,先民渡海移民,他們移民的目的,不是要將台灣變成大明帝國的版圖,而是要離開大明,開發自己的新天地,就像今天很多美國移民一樣,不是要把美國變成自己國家的版圖.

荷蘭,鄭成功,大清,日本,中華民國,這些政權陸續進入台灣,為什麼這些政權會到台灣,目的是什麼?這本書理都有分析,17世紀的荷蘭人口只有150萬,為什麼可以遠度重洋到台灣?當時的荷蘭是什麼樣子?鄭成功又是如何到台灣的,鄭成功還曾經以外交手段,要求日本出兵對大清開戰,剛好日本進入鎖國時代,而沒有談成,這些歷史台灣人都不知道吧!如果鄭成功當年去了呂宋,大清會打台灣?還是打呂宋?直到1895年大清都還認為台灣是化外之地.日本如果只要高雄港當海軍基地,台灣又如何?中華民國首都如果還在南京,會遵照孫文的主張讓台灣獨立嗎?

台灣人對這一連串的政權進入台灣的原因,目的都不知道,因為歷史都沒告訴我們,沒有歷史的人,就像被鬼打到會痛,但卻不知是誰打的.

附註:孫文說:「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,我們必須
鼓吹台灣獨立,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」。
西元1925年「孫中山與台灣」書中轉述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ghost_twtw2009/04/26
『台生日本人』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,戰後產生故鄉的認同問題,有位台生日本人,在台灣讀到小學五年級,戰後回到鹿兒島,那裡是日本古代的薩摩籓,語言是薩摩腔,日語除標準語外還有各式腔調,如大阪腔,懂標準語也聽不懂.當這位台生日本人,回到路兒島,因語言問題也感到自己是異鄉人,對他而言,標準語的故鄉在台灣,日本卻成了他的流放之地.長大後,因工作關係出差,碰上航空公司罷工,因此由香港直接來到台灣,立即回到新營,尋找幼兒期的自我,到了新營,卻發現除火車站以外,都變了樣,他想找他小時候為他看病的醫生,但這陌生的街道,讓他找不到方向,走著走著,竟然在路邊哭了起來,引起路人的圍觀,後來有人問:有什麼傷心事,然後帶他找到了醫生.這是人性!對自己出生地的眷戀,1949年來台的中國人,他們的心情可被了解的,『台生中國人』也該有『台生日本人』相同的心情吧.
嘉南平原,到20世紀初,還是不毛之地,改變這種狀況的是一位日本工程師,八田與一,這位被列入『台灣名人傳』的日本人,日本人進入『台灣名人傳』,這是怎麼回事?他在嘉南平原建造了『水的長城』嘉南大圳,水路長達16000公里,萬里長城大約2700公里,烏山頭水庫就是這些水路的心臟.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時候,他被徵召到陸軍,往菲律賓的途中,遭美軍潛艇擊沉.戰爭結束後,他的夫人在烏山頭水庫出水口,投身自盡.她心?的想法已無從得知,台灣是她的故鄉?原鄉?還是..這都不重要了,可確定的是,她不像其他日本人『引揚』回日本,而選擇台灣當作他人生的終點.她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,都是不重要的了.

高砂族在日本統治期間,日本人把高砂族人重視榮譽的氣質,當成武士道精神理解.作者認為『霧社事件』是日本將他人的故里據為殖民地所造成.把別人的故鄉佔為殖民地,就是把住在那裡的人的自尊給擊碎.作者也認為日本警察土皇帝的作為,也是事件發生的原因,這絕不是出草獵人頭,而是維護生而為人的尊嚴,作者認為獵人頭的場合,都會把人頭洗淨,且給予厚遇,但霧社事件沒有這種情況,那是高砂族不削將它納入獵人頭文化的祭禮.這也看出作者對日本殖民台灣,對人的尊嚴造成傷害的省思吧.

二二八這個台灣永遠的痛,作者也在書中有很多描述,尤其是知識份子的遭遇.也很感慨的說出:台灣,實質上是『台灣共和國』.然而,國名卻叫『中華民國』.

這些是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雜感,不知何時,台灣人才可以看到一部真正以台灣當座標原點的台灣歷史,台灣不是沒有歷史,沒有文化,相反的台灣經歷各種政權的統治,她的歷史更豐富,文化更多元,可惜被埋沒.希望文史工作者能在這方面多下工夫,多做努力.當個歷史文化的達人.更可給台灣人因了解過去,而開創未來.

□ 〔 資料來源: 存在事實的背後必有其存在的真理 | 引用網址 〕